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也曾白云抱幽石

发布时间:2022-10-30 08:25:05 浏览数: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拍成电影后,藏之深山的古刹一夜爆红。而由王立平作词、作曲,郑绪岚演唱的电影插曲,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一时间,红男绿女心旌摇荡,莫不争先恐后,向而往之。不过,实际成行则是《少林寺》上映20多年之后的事了。

少林寺位于嵩山西麓,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始建于公元495年,由笃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龙门石窟创建人)敕建,旨在安顿其景仰的印度僧人跋陀。因其座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之密林中,故名“少林寺”,时人俗称“僧人寺”。

公元527年,另一位佛门高僧达摩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首传禅宗,影响极大,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于是,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

十三棍僧救驾秦王后,少林寺备受朝廷重视,它又袈裟增辉,成为“天下第一名刹”。

从地理环境看,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四围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宛如被老妪揽于怀中。

因此,不论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地理区位、风水环境,还是佛门资历、文化氛围、社会身价,少林寺都非同一般。至于后来的式微,那是清以后的事了,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我去少林寺那天,说来堪悲,途中差点出事。记得当年电影上映时,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官民,走到哪里都是人心振奋,人人心中充满希望,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可谓喜上眉梢。可是,短短20几年后,当我们为了赶时间,驱车翻越嵩山,试图抄近路去少林寺一游时,却完全没有料到会遇上另一段插曲——乡民剪径!

村道两边的小树上随便拉根绳子拦住去路,几个农民模样的汉子守在那里“收费”。他们虎视眈眈,抱着膀子,端着架子,吊着脸子,嘴上则强词夺理:“甭啰嗦了!高速公路是政府花钱修的,他收费;这路是俺花钱修的,不叫俺收费?天下没这理!你们都没看看,现如今哪里还有不收费的?你们不是要去少林寺吗?瞧瞧吧,人家和尚都不化缘啦,俺还叫花子似的整日圪蹴在这里,埋汰啊!”

这场景我只在旧小说里读到过……

好不容易翻得山来,俯身看去,只见不远处山坳里有座古寺,中轴线布局,殿宇巍峨,禅房齐整,不乏皇家气派。不用说,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了。于是乎,急忙驱车前往。

约莫一刻钟工夫,我们便到了。举目看去,不由一惊,只见山门十分独特:两扇圆孔巨窗,一间方阔大门,“规矩”之意何其昭然!我心中蓦地一动:这是不是暗喻少林寺尽管武功盖世,名扬天下,但此寺乃规矩之地,僧众皆规矩之人呢?或者,欲为此寺僧,先做规矩人?

由是,我想起武术界流传很广的名言:“歪江湖,正道理。”任何时候都得讲规矩,一切都得按规矩来,不可乱套。适才我们碰上的乡民剪径,显然是破坏规矩,虽暴露出个别地方业已乱套,但从其咄咄逼人的牢骚里,也可嗅出若干值得反思的信息,如:“人家和尚都不化缘啦”。

和尚为何要化缘?表面看似乎是托钵讨口,要养活自己。实则不然。它乃是藉此广结善缘,以资弘法,是佛祖住世时为降伏出家信众的贪心而建立的。《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化缘乃是佛衣钵。

市面上僧人化缘业已久违,代之而起的是腰缠万贯的僧衣商人。他们开公司,做买卖,住持、方丈,当上了董事长,混迹官场,巴结权贵。僧帽套纱帽,头陀着官袍,处级和尚科级庙,所谓“贫僧”、所谓“老衲”,还有几分是真心话?这叫不叫江湖乱套?

我兀自立于门前台阶下,感慨送目,见山门上挂着漆底金字门额一块,额匾上刻着康熙皇帝亲书之“少林寺”三个金色大字,字迹古朴苍劲,精神饱满,一气呵成,可见时年五十出头的满族皇帝汉学功底、书法造诣、个性风格之一斑。此外,门额上还附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是寺庙的脸面和名片,其建筑形式和风格,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寺庙的精神追求。因此,少林寺有别他乡寺庙的山门,窃以为是很值得玩味的。

迈入山门,见甬道两侧多有碑刻,皆唐、宋以来原始古董,人称碑林。碑林东侧,竹林掩映的慈云堂旧址内另有碑廊一处。此处现存北齐以降碑石100多品,其中不乏历代书画巨匠的手笔真迹,如唐代王知敬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宋代蔡京的《面壁之塔》、米芾的《第一山》,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明代董其昌的《少林禅师道公碑》等。此外还有北齐武平六年的(575)《少林寺碑》、元代至正十四年(354)的《淳拙才禅师道行碑》等。不用说,它们不仅书写着该寺的兴衰枯荣,甚至还是一座弥足珍贵的艺术宝库,对我国社会史、宗教史、雕刻、书法艺术等皆有非同寻常的研究价值。

折转碑廊之西,我们来到著名的“锤谱堂”。这里是僧人习武练功的场所,有房42间,格局为回廊一周。如今,里面采用泥塑、木雕、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展示着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包括日常练功、经典套路、攻防技能、僧兵战迹等精华内容。堂内共陈列展出锤谱像14组,计216尊,有坐禅站桩、跑经绕佛、八段锦、大红拳、小红拳、通臂拳等功法,以及十三棍僧救秦王、月空法师平倭寇等故事,形象逼真,妙趣横生。此外,还有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的精彩场面。而当年僧众练功的脚窝皆清晰可见。

借用时髦话说,锤谱堂是少林寺的“拳头产品”,人说“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慕名而来,领着孩子目染比划,堂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足见锤谱堂影响之大。当然,亦可见世风之躁浮。

穿过天王殿(亦称接引殿),迎面便是核心建筑大雄宝殿。只见烟雾缭绕,人头攒动,分不清谁是香客,谁是游人,都一窝蜂涌在殿前“拈香”,有的大把地烧,有的成捆地扔,还有的高擎起棒槌粗米把长的竹立香,似乎人人都在显示虔诚无比又财大气粗。此情此景使人无法不怀疑这些同胞究竟有无明白为何上香?“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也!

殿前两侧,呈“八”字形格局建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居东,鼓楼位西,皆兵燹之后的重建之物。

钟楼前立有俗称“李世民碑”的《皇帝嵩岳少林寺碑》。此碑名噪天下,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顶端“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隶书大字乃事主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碑的正面,上半部分刻着李世民的诏书,旌表少林寺僧人助其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手迹“世民”二字。下半部分是裴崔撰写的《少林寺碑记》。背面刻的则是李世民赏赐封赠少林寺的“红头文件”,曰《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其中记述的十三棍僧救秦王故事,便是创作电影剧本《少林寺》的历史依据。

碑身现裂痕,字迹有残缺,“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已经做了17年皇帝的李隆基,刚至不惑,应该说正是励精图治的年纪,何故要翻出100多年前的死人,去立什么“李世民碑”呢?难道他已隐隐感到“渔阳鼙鼓动地来”了,欲再借少林僧兵去保驾护航?当然不是。杨玉环此刻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更没有当上什么“国母”、“干妈”,“安史之乱”还远着呐!依据封建统治者盛世多修庙的故技,只能说明此公当时自我感觉良好,欲借此树立一个“盛世明君”的形象而已。

“李世民碑”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其后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行实碑”记述的是少林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赞碑”刻的则是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所谓“三教混元”,说明嵩山曾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三教合流思想。

再往北,是乾隆十五年 (1750)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别出心裁,仅为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诗文对仗工稳,浅显易懂。这位汉学不逊其爷,在位不逾其祖的“乾隆哥”,之所以独辟蹊径,是不是要让天下白丁都能读懂,他交给乃祖的治世答卷,是一幅自信、自负的“琴治”图呢?

看罢这些碑碣,我们穿过大雄宝殿,匆匆浏览其后的禅堂、客堂、方丈室等院内建筑后,便直奔当年影片令我惊奇不已的塔林。

塔林为该寺墓群,位于院西不足一里的冈峦上,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为当今世界之最,远远看去,佛塔如林,场面十分壮观。

塔林现存墓塔232座,其中隋代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详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塔内安放着逝者灵骨或生前衣钵。塔主皆非等闲,要么是历代住持,要么是成就斐然、贡献卓著的高僧。塔林是少林寺最为神圣的地方。

至于其形制、层级、大小,除受制于彼时风尚及具体情况外,还体现着逝者生前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久仰,匆匆穿行。我们一座座拜谒,尘土和枯叶不时被山风卷起,转着圈儿绕过塔身,发出沙沙声,滑过塔基,落到我们脚边,不仅看得出塔林已非止一日没清扫过了,甚至让人隐隐感到,是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惊扰了塔中的在天之灵。这些极细微的声音,是冥冥之中佛界先贤在施礼迎迓呢,还是他们面对始料不及的佛门沧桑,在声声叹息?

塔林神圣,敬畏油然。眼前这些历尽风雨的佛塔高低错落,造型各异,图案精美,浮雕华丽。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为七级,高达15米。按平面投影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形制分,又有密檐式、窣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数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成。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生前影响大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

塔林寥寂,斯人远去。偌大的塔林,掩藏着多少故事?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千世界尚且如此,况乎一僧一塔?其实,在我看来,重要的并非故事,乃是故事背后的信仰。谁都清楚,红尘与佛门不过一步之遥。倘若不是意志坚定、皈依不二,怎做得到弘法执着、事佛虔诚?又怎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不被荣华富贵所惑,不为艰难险阻所屈,不被风花雪月所迷?青灯黄卷,古佛禅堂,晨钟暮鼓,经声螺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兼程,矢志不渝,需要何等淡定和从容啊!这是信念的不灭,是信仰的永存!因此,这一座座墓塔,其实是书写着塔主信仰史的一座座丰碑啊!

夕阳西下,回首遥望五乳峰,不由感慨万千!个人、民族、国家,皆不可失却信仰,既不可山峰垮塌,亦不可口是心非。寺庙的信仰是什么?唐代传奇僧人寒山云:“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仔细想来,问题其实就这么简单。

相关热词搜索: 也曾 白云 抱幽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