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夹岩水利枢纽溢洪道优化设计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3 19:05:03 浏览数:

【摘要】对在建的夹岩水利枢纽溢洪道进行原设计水工模型试验,发现由于转弯明渠的影响,下游河床冲刷严重,易引发电站出水口堵死风险。为了使设计更加安全合理,通过溢洪道优化方案水力学试验,提出优化建议。对消能效果、河床及岸坡冲刷情况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优化方案;水利枢纽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为Ⅰ等大⑴型工程,其附属设施溢洪道可防洪水漫坝,危及大坝安全[1]。通过模型试验,确定溢洪道主要水力特性,通过方案优化比选确定了合理的设计方案。

二、测试仪器和设备

试验流量、时均动水压力、水位及水面线分别用矩形量水堰、测压管和测针量测。水流脉动压力用微型脉动压力传感器和DH5923型动态数据系统。流速用旋桨流速仪和PRV。通气孔风速风量用热球式风速仪。

三、试验分析

1.原设计方案试验

试验表明,由于转弯明渠的影响,水闸进入闸室后有流量分配偏差及偏流现象,下游水舌入河对下游河床沖刷严重,且回沙淤积范围广,易引发电站出水口堵死风险。

2.优化方案试验

(1)优化布置方案一

为对比出闸水流水流分散、汇流、雍高、折冲等,试验中将半圆形墩尾改为2/3椭圆形墩尾,椭圆曲线方程为 。

水流过闸室因墩尾绕流影响,墩后有一定区域的水流翅起,在墩后55m至60m处达到水流均化,区域正常泄流形态,闸室后水流改善效果不佳。

试验表明方案一水流改善效果不佳,未能达到了优化修改预期。

(2)优化布置方案二

试验表明将半圆形墩尾改为半椭圆型墩尾,水流未见改善,且有更为恶化趋势,试验中将墩尾改为渐变三角形墩尾,三角形墩尾高10m,底部长4.5m,顶部长1.5m。

试验表明水流改善效果不佳,水冠高度增加,摆动幅度增大,偶有水流溢出边墙现象。

(3)优化布置方案三

试验中将墩尾改为细长渐变三角形墩尾,三角形墩尾高10m,底部长7.5m,顶部长2.41m,三角尾部退坡选用1:2。

试验表明水流改善效果不佳,水冠高度虽较优化方案四有所改善,但依然很高,摆动幅度较大,偶有水流溢出边墙。

(4)优化布置方案四

拟在反弧尾部左侧边墙,加贴角,将贴角尾宽调整为50cm,坡比仍为1:10,拟进一步对抛射水流进行导向,使其偏转转向河中。试验表明,该导向设施效果同样不太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5)优化布置方案五

在优化修改方案四基础上进加大贴角,将贴角尾宽调整为100cm,坡比不变。试验表明,该导向设施效果将侧壁水流成功导向河中,较好地驶向了水流归槽,达到预期结果。

3.优选方案出口挑流特征对比分析

试验观察到溢洪道优化布置五较好地实现了水流归槽和远离本岸。水流入河形态较好,除射流边界对本案坡脚存在一定冲刷外,不会冲砸两岸岸坡。。

4 结论

(1)溢洪道优化修改后闸孔上游明渠顺直,闸孔上游来流较均匀。由于闸室闸墩头部细长且墩头距实用堰堰顶距离较长,水流流经闸墩进入闸室水流绕流平缓,水面衔接较顺畅,未见异常流态;

(2)原设计的半圆形墩尾基本可行,水流稳定未溢出边墙,可直接采用;出口折射流各方案对比发现原设计的反弧挑坎,亦基本可行。

(3)优选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进口转弯明渠弯道影响,进流平顺稳定,闸后及整个泄槽段水流相对平稳,无溢出边墙现象,下游水舌入河形态适中稳定。

(4)溢洪道最终优化方案较好解决了原设计方案缺陷,可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持恭.水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牛运光.水库溢洪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人民黄河,1995,17(10):37-40

[3]赵雪萍,赵玉良,李松平.燕山水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09,31(9):124-125.

第一作者简介:段周平(1988-),男,四川泸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健康诊断。

第二作者简介:卢萍(1991-),女,四川广安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边坡工程研究与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溢洪道 水利枢纽 优化设计 试验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