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渔翁承载柳宗元高洁旷达人格形象
【课外阅读】渔翁 —— 承载柳宗元高洁旷达人格的形象
【摘要】渔父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隐士形象的代表之一。本文比照寒江、西岩渔翁与古代传说的磻溪姜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阐释柳宗元笔下的渔翁不仅是诗人孤清高洁情怀的载体,而且是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载体。
【 关键词】
柳宗元;
渔翁;
形象
中国古代作家柳宗元,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渔父为题材,借渔父扁舟垂钓之“象”,抒自己超脱旷达之“意”。他在《江雪》和《渔翁》中分别塑造的寒江和西岩两个渔翁形象,从执著的贬仕到旷达的隐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深深地透露出诗人政治上从“超取显美”的高官跌落成“自度罪大”的流囚因而寄情山水,突现了诗人郁闷、苦恼、孤愤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承载着诗人孤清高洁的情怀和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的理想人格。
《江雪》,仅二十字,便创设出一种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塑造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表达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仍傲岸不屈的性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地之间,凛洌苍茫,一尘不染,剔透寂静,万籁无声,人世间的龌龊污秽、尔虞我诈、魑魅魍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一个纯洁无瑕、万恶俱灭的环境里,一位傲然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钓竿,端坐小船,放舟江心,独钓寒江雪。这江野雪景,展现着一种意境。老渔翁所处,是远离了喧嚣尘世和黑暗现实的浩渺寥廓、覆雪无垠、洁静寒凉的幽静世界,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化境。寒江独钓的渔翁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不禁让我们想到传说中“愿者上钩”的姜尚。当年姜尚怀抱文武全才,无处施展,只能隐居磻溪垂钓,“待价而沽”。周文王慧眼识真金,请姜太公做军师,推倒了商朝腐败政权,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成了开国功臣。磻溪渔父胸怀珠玉,亦隐亦仕,处江湖之远超脱旷达、恬淡自适;居庙堂之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是古今文人志士眼中理想的渔父形象。“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永州十年的柳宗元,其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理想的实现。不怕天冷,忘掉了一切,专心“独钓寒江雪”,诗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附着他等待明君的召唤,等待被贬三、五年之后的“量移”,等待重返仕途施展“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政治抱负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又一个“姜太公钓鱼”。
所不同的是,寒江渔翁是“等”中苦寓“千万孤独”,磻溪渔父是“等”中企盼“愿者上钩”。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① ,元和五年(810 年),他得知永贞革新的二王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再量移之内”,重返仕途的理想彻底破灭,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隙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② 他深藏了“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理想,毅然从永州河东的龙兴寺搬迁到河西愚溪筑房定居,安心过起了普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活,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态徜徉于山水之间,强求宽解,寻得慰藉。但“谪弃非隐沦,登陟非远郊”③ ,移情山水常让他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怅惘感慨,登陟跋涉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他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枷锁。因此,与《江雪》中在孤傲中映着寒光的蓑笠翁不同,作于被贬永州后期的《渔翁》中的渔翁却于高逸中深蕴着凄清。
《渔翁》刻画的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之中独往独来、自歌自赏且颇具孤高意味的“渔翁”形象。这首七言短诗,用白描的手法绘制了潇湘河上渔翁早出晚归的生活图景,充满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显示了和平宁静而淡出味来的心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开头两句描述渔翁夜宿西岩,晨起打水生火做饭,非常平凡,但平凡中寓奇趣。如作者不说“水”“薪”,而用“清湘”“楚竹”代之,妙不可言。“清”即点出了潇湘水的碧绿纯净,表现渔翁高洁的品行操守,“楚”既交代了渔翁生活的地域环境,又似乎以千年前被放逐湘流的屈原自喻。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勾勒出悦耳怡情的奇趣意境。“烟销日出”却“不见人”,忽然“欸乃一声”,遂引出一片片绿水青山,人在其中矣!所见所闻者,乃悠远回荡的渔歌号子,摇乱碧水中蓝天白云的船浆,荡开一层层涟漪的水面,直下的飞舟,倏然而逝的翠波……诗人通过这样的奇景,写出一个一尘不染的空灵境界,透视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诗的结尾“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而去,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渔舟,缥缈而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无心”白云以人的生命感情,与老渔翁相依相行,共品古朴清淡、悠远不尽的生活韵味。全诗以充满奇趣的景色,真实反映出一种闲适超脱、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一种淡逸的情调。在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中,自娱自歌、独往独来、孤芳自赏的“渔翁”,正是诗人的自况,隐隐传达出他那处在禁锢状态的热烈向往、急切追求而又高洁孤寂的复杂心情,透露出他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寄情山水的超脱。
其实,渔翁即渔父,是我国传统文学隐士形象的代表之一。如果我们联系与他有着相似政治遭遇及个人困顿的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渔父》来解读《江雪》、《渔翁》,就不难发现,柳宗元的寒江钓雪和西岩放舟,可以说是屈原《渔父》中傲然执著和超然旷达两种形象的艺术再现。
在国家危亡,个人困厄背景下,屈原写下了《渔父》这首以自己和隐者渔父问答叙志的名篇。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坚持理想、执著信念的早期典范。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这种美好的理想,能始终不渝地奋斗。官居楚国左徒时,他积极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帮助楚怀王治国施政,整理朝纲;而当招致腐朽没落贵族忌恨迫害,被放逐湘流江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仍心系朝廷,不忘“美政”,坚守操洁。在《渔父》中,充分表现了他积极入世,坚持理想真理,执著不渝的可贵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舍生取义,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作者与消极处世,高蹈遁世、超脱旷达、吟啸烟霞,“世人皆浊,何不搅其泥而扬其波(搅起泥沙,推波助浪)?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饮其醨(连酒带糟,喝个痛快)”的隐者渔父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在这里,磻溪姜渔父本为一体、亦隐亦仕的形象,被一分为二成执著与旷达的持两种不同人生观的仕者与隐者形象。而《江雪》中那外形傲然独立、内心苦闷挣扎、品性高洁脱俗的寒江钓雪渔父,正是诗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④ 的表白,可谓古者屈原的历史知音;而《渔翁》中那独往独来、放歌山水,超然物外、悠然自赏的西岩渔父,反射出的则是那个“鼓枻而去”,高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⑤ 的脱俗悠然、放歌自乐的隐者渔父形象,好似屈子渔父的隔世师传弟子。
由此,笔者认为,柳宗元永州十年,前后不同时期写作的《江雪》和《渔翁》所塑造的两个渔父形象,乃是屈原《渔父》中执著贬仕和旷达隐者的典型写照。在寄情山水的柳宗元笔下的渔翁身上,我们体味到的不仅仅是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情怀,而更多的是他那像远古传说的姜渔父所全力追求的人生理想目标,是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的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
相关热词搜索: 旷达 渔翁 承载热门文章:
- 2024年学习廉洁《警示案例教...2023-12-26
- 2024XX县委书记在重阳节离退...2023-12-26
- 2024年XX政协主席在区委主题...2023-12-26
- 2024支部书记关于人居环境整...2023-12-25
- 2024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实...2023-12-25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心得感悟...2023-12-07
- 实体店双十一活动方案6篇2023-12-06
- 甄选企业出纳个人工作总结多...2023-12-06
- “中秋节”主题创意活动方案8篇2023-12-06
- 全县组织工作会议交流材料3篇2023-12-06
相关文章:
- 乐观旷达名人事迹20201000字左右.doc2021-09-28
- 小学二年级语文《渔翁和魔鬼...2021-10-01
- 谈个人修养和责任感-责任承载...2021-10-21
- 后压浆法与普通灌注桩承载力...2022-02-22
-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展与展...2022-02-23
-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动力学...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