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2010年辽源市农作物长势及产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09 15:17:33 浏览数:
 

 

高月霜1,郭文景1,袁洪新2,杜长玲3,李桂云4,侯焕军2

(1.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3.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吉林 辽源 136200;4.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东辽 136600)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作物长势的调查,研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综合因素,分析预测粮食产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确保粮食丰收。

关键词:农作物长势;粮食产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29-2

 

7月中旬,通过深入田间实地查看农作物长势,细致调查分析影响今年粮食生产的,初步确认今年粮食生产形势好于去年。主要依据如下:

1 田间作物长势

从农作物长势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前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气候趋于正常,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作物长势逐渐接近常年,主要数据如下:

1.1 株高

玉米平均株高现已达到了225.8cm,变幅在180.7-258.2之间,较常年同期245.0cm相比降低了19.2cm,降低了7.84%。其中山地平均株高187.9cm、坡地209.6cm、平地248.5cm。水稻株高平均达到了53.4cm,变幅在48.2-53.1cm之间,与常年同期比较基本持平。

1.2 叶龄

玉米叶片数平均达到了14.5片叶,变幅在11.0-15.5片叶之间,较常年同期15.5-16.0片叶相比减少了0.5-1.0片叶,减少了3.27-6.56%。其中山地平均达到了11.5片叶、坡地13.0片叶、平地15.0片叶。水稻平均叶片数达到了11.5片叶,变幅在10.5-12.0片叶之间,较常年同期12.0片叶相比减少了0.5片叶,减少了4.17%。

1.3 叶色

无论是玉米,还是水稻,叶色均普遍呈现正常色泽,即淡绿色,由此表明,玉米和水稻现在既无脱肥症状,也无徒长现象,植株体内养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1.4 保苗

玉米平均亩保苗达到了3600株左右,变幅在3200-4000株之间,较过去3000株/亩增加了600株,增加了20%。水稻平均每穴分蘖数达到了27.5株,变幅在20.0-30.0株之间,较常年25.0株增加了2.5株,增加了10%。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前段时间。今年入春以来,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不利的气象因素,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衍生出一些其它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气候异常 2010年我市出现了气候异常的天气,主要特征是“一低一多,一高一少”。即在春播期间,低温多雨,气温较历年偏低3℃左右,地温一直徘徊在8℃以下,降雨量较历年增加了76mm;而在苗期,即进入了六月份,高温少雨,平均气温为21.6℃,比历年同期20.2℃高1.4℃,降雨量为25.2mm,比历年同期98.5mm减少了73.3mm。气候异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1.2 整地较慢 由于去年秋季玉米果穗收获不久,遇到了一次大气强降水天气,随即土壤封冻,多数地块秸秆来不及运出,秋灭茬也未能及时进行。加之今年春耕期间,气温偏低,土壤解冻晚,桃花水和雨水也多,导致清秸秆、灭茬、打垄、播种等一系列农业作业程序延迟。

2.1.3 播种较晚 今年受到异常天气的影响,玉米播种期平均在5月2日前后,较历年4有20日相比向后顺延了11天左右;水稻插秧期平均在6月5日前后,较历年5月25日滞后了10天左右。

2.1.4 出苗较迟 今年玉米出苗期平均在5月25日左右,较历年出苗期在5月18日滞后了7天左右。但目前看,作物生长发育仅较历年延后1.5天左右,变幅在1.0-2.0天,玉米作物表现明显。

2.1.5 出现灾害 进入6月份以来,局部农田遭受了两次农业灾害。一是由于6月份气温偏高,降水较少,部分山地和沙土地出现了旱灾,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总的看,影响不大。二是进入七月上旬,出现了连雨天气,同时伴有强风,处于风口的玉米田,出现了玉米倒伏现象。据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风灾地块进行调查,倒伏的玉米茎基部以弧形姿态现已直立起来。

2.2 有利因素

2.2.1 后期气象条件较好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有效积温可达2950℃,比历年高200℃左右;7月下旬至9月末,气温略高于常年,降雨在300mm左右,比历年略高;初霜期可能出现在9月20日左右,与历年相同。

2.2.2 作物种植密度加大 今年无论是旱田,还是水田,栽培密度均较历年有所提高。玉米平均亩保苗达到了3600株左右,较历年平均每亩增加了600株,增幅20%,如果每穗玉米平均重达175g,每亩可多产玉米105kg,较历年玉米平均单产500kg/亩相比增加了105kg,增产率达到了21%以上。水稻每穴平均分蘖数达到了27.5株,较常年分蘖数25.0株/穴增加了2.5株,增加了10%。同时,由于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过去的磨牛地、个别非耕地也都开垦成农田,增加了播种面积。

2.2.3 病虫害发生率偏低 由于今年播种期较短,播种至出苗间隔时间相应在缩小,即种子在地下停留的时间短,较历年短10天左右,种子在土壤中感染病害和遭受虫害的机率相对下降,这为后期作物生长创造了较好条件。

2.2.4 旱田除草效果较好 在播种至出苗期间,一直处于连雨天气,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较高状态,十分利于药效的发挥,所以今年除草效果好于历年,由此避免了出现草荒,杜绝了杂草与苗争光、争水、争肥等情况。

2.2.5 技术措施到位及时 主要体现如下几点:第一,农机总量增加,农机利用率高。牵引机、运输机、灭茬机、播种机等,在清运秸秆、及早打垄、抢时播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作业效率。第二,普及侧垄免耕栽培技术,免除灭茬作业程序。对来不及灭茬的地块,农业科技人员向这些农户推广侧垄免耕栽培技术,起到了抢时播种效果。第三,推广促早熟技术,促进作物早发快长。云大120、绿风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面积大,播期拌种、苗期喷施,促进作物早发快生。第四,科学施肥,避免贪青晚熟。在播种期,实行微肥拌种;在苗期,实施根外追肥;在追肥期,采取较历年超前7天追肥;在平洼地,选用热性有机肥料,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加快土壤水分散失速率,提高地温。第五,采取挖沟排水措施,排除地表积水。对低洼易涝地块,采取挖沟排水的方法,消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拓宽适宜播种期。第六,针对今年异常气候状况,导引农民调剂中早熟品种,确保作物如期成熟。第七,针对今年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高等不利的自然因素,农业技术部门及时提出了播种实行浅播,播种深度一般在2cm左右,较常年减少1cm左右,为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壮苗奠定了一定基础。第八,今年农肥投入量大,化肥施用量有所增加,为作物后期稳产高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2.6 行政推力效果明显 今年各级党委、政府的行政推力,在春耕播种、抗旱保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宣传发动农民清秸秆、早整地、抢播期等方面,为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壮苗做出了重大贡献。

2.2.7 科技人员指导到位 据估算,平均每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达到了12次以上,给农民现场详细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已过6次,现场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疑难问题超过了2件,向农民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累计3万册。在选种、整地、施肥、播种、防治病虫草害等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都能看到农业科技人员的身影。

3 结论

3.1 从当前作物长势看

前期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正在削弱,如果后期气象条件正常,不会给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3.2 从产量构成因素看

一是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二是亩株数有所增加。玉米田,平均亩保苗达到了3600株左右,较历年平均每亩增加了600株,如果每穗玉米平均重达175g,每亩可多产玉米105kg,较历年玉米平均单产500kg/亩相比增加了105kg,增产率达到了21%以上。水稻田,每穴平均分蘖数达到了27.5株,较常年分蘖数25.0株/穴增加了2.5株。三是株穗数及百粒重。从气象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趋势看,不会对作物安全成熟造成较大影响,气象条件对作物安全成熟比较有利。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后期无较大特殊自然灾害,今年粮食生产可获丰收,预计产量增幅可达10%以上。

4 建议

农业生产后序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粮食生产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农民收入能否实现年初目标,为此,针对目前农作物长势现状,根据未来天气变化走趋情况,依据病虫鼠害发生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4.1 抓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旱田重点防控玉米螟、大小叶斑病、纹枯病;水稻主要防治稻瘟病、二化螟。

4.2 做好后期促早熟工作

喷施绿风95、云大120、富尔655等一些植物营养调理剂。在玉米生长后期,采取隔行去雄、站秆扒皮晾晒等促早熟技术措施。

4.3 加强田间水分管理

在低洼易涝地,如果出现土壤含水量较大,应及时进行排水;在山坡地,若出现土壤含水量偏少,应及时灌溉。

4.4 防止后期作物脱肥

个别“一炮轰”地块如果因前期施肥不足,后期有脱肥症状,应及时采取刨埯深施等措施进行补救,防止后期脱肥。

 

 

相关热词搜索: 辽源市 长势 农作物 产量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