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江门外来工对进修问题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6 15:15:55 浏览数:

江门外来工对进修问题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前言:

最近20多年来,外来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外来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这不是因为他们像政治家或影视明星那样具有显赫的地位,而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原有秩序,引起了人们在观念、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上的不适和紧张。同时外来工自己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就业难、生活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差,文娱活动少等等。外来工很明显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那么外来工肯定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技能,再进修。因此,目前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外来工对进修问题的看法。本文对外来工的定义可解释为农民工。

主题:

一、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的原因。

中国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空前释放。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二、透视农民工就业现状。

(一)供求两难的尴尬。在大多数的招聘会上,民工求职者摩肩接踵,达万人之多。但结果往往空手而回。“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招、应聘双方经常出现“两难”的局面。

(二)设立关卡:农民打工需凭证上岗。这种制度使得大量农民工就业受到限制,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农民工现状分析。

人数多,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

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根据2001年对武汉市260名农民工的一份调查报告,75%的人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程度。另外,一份对福州街头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民工中,文盲占6.2%,小学文化程度占40.2%,初中文化程度占)52.6%,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就业范围狭窄,低技术劳动多,临时性强现在有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以做散工的方式取得就业机会。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农民工只能选择建筑、旅店、饭馆等行业的辅助人员岗位,或者是从事家政服务等工作。至于蹬三轮者、火车站扛大包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小商小贩,可以说不计其数,遍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大多数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无组织的行为,还是比较无序和混乱的。目前,农民工进入市场、寻找劳动岗位的过程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劳动力市场阶段政府劳动服务部门介入帮助农民进城找工作还为数不多。生活状况差,社会地位不高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农民进城之后绝大部分流动在城市的边缘。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可能享受城里人的房子等福利待遇,只能租住城郊结合部的民房,农民工的居住生活地,常常是工棚、地铺,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由于身份限制和身份歧视的客观存在,农民工被称为“临时聘用人员”。企业一般不同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即使签也是“不平等条约”,主要从企业主的利益出发,只强调用工的权利和民工的义务,不保障民工的权利,甚至限制民工的人身自由。至于社会保险和各种福利待遇更是无从谈起。待遇较低的同时,还要接受诸如“盲流”之类带歧视性质的称谓。

四、农民工进修的难度。

(一)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学习。(二)学费太高。(三)没有合适的机会。(四)基础差,水平太低,听不懂,没必要。

五、农民工进修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对农民工的就业以及生存现状的分析可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另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前所长陆学艺先生指出“: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是农民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逐年减少的过程……其就业总的趋势向是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产业的逐步升级,一些技术含量高、工资收入高的岗位不断出现。在这些岗位的竞争中,劳动力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些重视农民工素质培训的地区将抢占市场先机。目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尚处于无序状态。政府在这方面的管

理、引导还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只接受过基础教育尤其是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进城青年农民,今后在城市求职将十分困难,即使进入某些企业也难以得到发展,而且会在社会治安中起负面作用。同时,农民工也有接受新经验的渴望,也有教育和职业需求。因此,面向广大农民工开展培训,可以说是一件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总结:

外来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他们只有去进修,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这不仅关系到外来工个人的状况,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因为外来工人口在我国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提高外来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一件十分迫切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吴慧燕《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培训政策探析》理论与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062

郭昌盛《有话要说》“民工潮农村的第三次改革”200212

李延增《农民工继续教育探讨》《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期

张汝立《农民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工作的适应性》《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卷第2期

高存艳《农民工培训模式应“短、平、快”》《职教论坛》2004年6月

陶兴林《农民工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初探》《三农问题研究》2000年2月

王月娥《外来工培训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06年8月

吴宝善《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第4卷第12期

李斯杰《对高职院校开展外来工职业技能培圳的探讨》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第13卷5期

相关热词搜索: 江门 进修 外来工 看法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