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的重要论述研究
开栏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又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2021 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学界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此,本刊从本期起特别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专栏,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思路,希望与学界同人一道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有新的作为,敬请专家学者关心关注并惠赐佳作。
[摘 要]习近平将生态安全作为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国家安全体系的内涵。习近平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论述了生态安全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生态安全建设的基本问题。习近平强调人居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资源安全是我国目前生态安全建设的三大重点领域,为现阶段生态安全建设指明了行动方向。习近平关于构建“五位一体”生态安全体系的思想,即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健全区域联动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科技创新、防范境外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总体国家安全 2014 年 4 月,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①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将生态安全正式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丰富了国家安全体系的内涵,赋予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国具有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的能力,使得自然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退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面对全国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习近平围绕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和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国推进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安全建设的基本逻辑 生态安全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大规模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威胁人类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现代新型国家安全形态。生态安全威胁具有日常性、不间断性的特征,因而某种意义上比军事侵略等传统安全威胁更具伤害性。维护生态安全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多重逻辑。习近平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全面论述了生态安全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科学回答了生态环境何以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以及为什么要开展生态安全建设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理论逻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当自然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时,人也将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因为人是自然界经过漫长进化和复杂演变的产物,本质上是从属于自然界的类存在
物。与其他生物一样,人必须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等生活资料维持肉体生存,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进行持续不断物质能量交换的“无机的身体”。③同时,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即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④一方面,生产劳动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为人类生产劳动提供原材料、场所、工具等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没有自然界,人类什么也不能创造;另一方面,科学、艺术等高级意识形态也是人对自然能动反映的结果,自然对人类思想的启发具有本体论的重大意义,因而自然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⑤更进一步,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以劳动为中介不断对象化自然,从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自然界的存在状态也因人的实践活动由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因此,“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⑥综上所述,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能在自然之上或之外,而只能在自然中生存,“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①人的肉体生活、精神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都与自然生态状况密切相关,“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②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建设。
(二)历史逻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文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进步的标志和象征。几千年前,人类祖先逐水草而迁徙,最终在气候温和、水量丰沛、森林茂密、土壤肥沃的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缔造了繁荣兴盛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那些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大多数没能延续至今?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衰落甚至消失殆尽的呢?考古学家通过遗址发掘和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古国衰亡的重要原因。以古巴比伦为例: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古巴比伦人不断开垦耕地,长时间连续耕种,过度引水灌溉,导致田地盐化越来越严重,最终土地变白无法种植农作物,古巴比伦的政治历史和它的城邦紧随着农业基础的崩溃而结束。楼兰古国的消失亦是如此,那里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是丝绸之路上往来商家的必经之地,呈现出一派商旅云集、经济繁荣的富足景象,但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坏等人为因素,加劇了土地盐渍化、森林退化和生态失衡,随之而来的是沙化加剧、鼠害泛滥、自然生态系统再也无法承载人类经济活动,国家结构逐渐瓦解,楼兰文明湮灭于荒漠的吞噬下。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深厚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古今中外那些因“自然的报复”消除文明发展成果的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④否则,因生态破坏导致中华民族文化被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⑤因此,为了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承延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建设。
(三)现实逻辑:生态安全问题的联动性与交织性 习近平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⑥“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⑦任何一个领域的安全问题都可能对其他领域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国家安全由单一风险向复合危机转变。从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而言,当前中国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国家企图通过环境问题遏制我国发展,将环境议题政治化、作为辅助外交手段的倾向日趋明显。比如国外反华势力以环境人权为借口攻击中国政府;2010 年初,周边国家以湄公河下游严重干旱为由制造中国大坝威胁论和干旱责任论,影响我国国际形象以及和平发展所需的国际政治环境。沙尘暴、雾霾等跨国污染问题正逐渐受到各国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引发外交摩擦与国际争端的概率会不断增加。从生态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关系而言,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类型,造成社会冲突,破坏了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生态环境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渗透,将进一步增加社会秩序的内源性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从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而言,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数据显示,1949 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 1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 4000 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 2 亿;2019 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3270.9 亿元。①以上损失还没有包括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从生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而言,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既是生态危机,更是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危机。总之,生态安
全与其他安全问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增加了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压力和难度,如果“扛不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②因此,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建设。
二、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领域 生态安全建设不完全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生态文明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生态安全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基本的生态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影响的深远性,习近平重点强调了三个领域的生态安全,这既体现了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的工作方法论,也为相关部门面对宏大的生态安全问题有效开展具体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
(一)保障关系群众健康的人居环境安全 “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③保障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安全,是生态安全建设的首要内容。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以及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决定的。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而言,坚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国家安全工作归根到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④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与灵魂。水源、土壤和空气等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将人居环境安全作为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领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际行动。其次,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等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⑥“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⑦将人居环境安全作为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领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夯实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必然选择。
(二)筑牢关系整体全局的生态安全屏障 所谓安全,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具备有效防止外敌入侵的阻挡物,这是维护安全最基本的物质要素,如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外围设置城墙周界来保卫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同理,保障生态安全亦需要能抵御自然风险的生态屏障。生态屏障是指某一区域提供防风固沙、净化水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以确保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系统免受损害的功能。生态安全屏障对于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起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因而是生态安全建设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指出,生态安全屏障没有任何替代品,“来不得半点闪失”。①我国关键要筑牢三大生态安全屏障:一是筑牢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的生态安全屏障,增强长江、黄河、青海湖等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阻止西部荒漠向东蔓延;二是筑牢高原和重要山脉的生态安全屏障,保育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区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三是筑牢边疆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边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发挥防风、固沙以及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等空间阻挡功能。对于这些生态地位极端重要而特殊的区域,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修复和保护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②而且对其不作 GDP 考核要求。“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如果把青藏高原生态破坏了,生产总值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③“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④“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⑤这些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对“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承担着不同使命任务”的深刻认识和整体思维,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心无旁骛、...
相关热词搜索: 论述 生态 习近平热门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市融媒体中心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2024年度县发改局工作总结和2...2025-01-12
- 县科技局工作总结(全文完整)2025-01-12
- 2024年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2025-01-12
- 2024年度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工...2025-01-12
- 2024年教务处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市国资系统人才工作总结2025-01-12
- 2024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2025-01-12
- 202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25-01-12
相关文章:
- 学习《习近平对于全面从严治...2021-08-27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改革论述2021-09-16
- 学习习近平对于国家安全论述2021-09-28
- 就《超级大坏蛋》论述梦工厂...2021-09-28
- 学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树道德建...2021-11-05
-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问题...2021-12-05
- 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发展基层...2022-01-05
- 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化学发光技...2022-10-22
- 生态环境局前三季度重点工作总结2021-08-27
- 政治生态自查报告&市政协修复...2021-08-27
- 2020年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评价...2021-08-27
- 2020年度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2021-08-27
- 年市生态环境局一季度工作总结2021-08-27
-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2021-08-27
-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强...2021-08-28
- 政治生态存问题和不足2021-09-06
- 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2021-09-09
-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总体规划2021-09-15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心得体...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