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2-03-31 15:12:11
浏览数:次
摘要:长期以来大家一直信奉后发优势,杨小凯于2000年12月发表的《后发劣势》一文打破了这一平静局面。林毅夫于2003年7月发表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开始一场中国经济学界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的深刻学术前沿讨论,不断引发新时期新环境下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经济发展
一、对后发劣势的理解
后发劣势最早是由国外经济学家沃森提出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发展较迟,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Jeff rey Sachs、胡永泰和杨小凯在《经济学(季刊)》2000年7月发表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以下简称《宪政》)中,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除了包含上述的观点外,他们还提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在没有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该文同时提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
对于杨小凯的观点,林毅夫在其《商榷》一文中已经给出了反驳的观点。他以从技术层面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3个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解释了“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在没有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的错误性。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近20年来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结论:制度是重要的,任何国家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资源配置、激励机制都会有影响;制度是内生的,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由于各个经济体诸多因素的不同,因此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自然就否定了所谓“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
当然,后发劣势的观点对于经济长期发展的认识还是很有远见的。技术进步也存在“马太效应”,基础越好,技术越先进,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能力越强速度越快,而依靠模仿与引进技术的后发国家,则由于来不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技术上的后发劣势越来越严重,导致产业落后淘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经济全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现今国际发展态势,后发劣势也出现了新的含义,按照贸易利益分工的比较优势有转化为后发劣势的危险。例如,入世以来,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的竞争优势受到了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抵触,贸易保护倾向时又抬头,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对后发优势的理解
后发优势就是指后发展的国家可以从先发展的国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术,吸取经验教训,不用重复先发展国家走过的弯路。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技术的后发优势。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技术进步从而应用于实际生产力可以来源于两个方面:研发与引进。然而,研发的成本相当的高,因此,通过引进这种“搭便车”方式,最有利于后发国家在技术方面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追赶。资本的后发优势。根据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发国家稀缺资本资源而形成的较高的资本边际报酬对比与先发国家丰富的资本资源而较低的资本边际报酬,从理论上来说对发后国家的投资应当是更具有吸引力的。然而实际的经验却表明,世界各国的资本并没有从发达国家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资本的流动不仅要考虑投资边际收益还要考虑投资成本,投资环境、制度等因素便是主要考虑的成本因素。
后发优势的提出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印证。二战后,“亚洲四小龙”保持了经济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对后发国家的赶超。后发优势不仅可以运用与国际间的实践,在一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其实意义。例如,中东部发展有较大的差距,中部崛起可以借鉴东部发展形成的良好的技术、人力与制度等优势实现迅速发展。
三、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两者关系上的认识与思考
后发优势并不是“万能油”,后发劣势理论的提出便是对后发优势存在缺陷的一种警示与补充。两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后发优势着重从技术层面阐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后发劣势则主要是在制度上进行补充。
综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与比较优势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执行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并重的战略,同时警惕与改进后发劣势的发生;继续坚持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战略。改革经济发展中与生产力不相协调的组织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可以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统一。自主创新才是经济保持永久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克服后发劣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2003(7).
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3、何斌.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劣势
经济发展
优势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