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三不党员现象存在因素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30 15:11:06 浏览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党员从原来的岗位中分离出来,流转于社会生产的各环节、各行业之间。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在不断扩大,价值取向日益物化,党性意识、宗旨观念逐渐淡化,成为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三不”党员。为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和维护党的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刻剖析“三不”党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已成为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且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三不”党员的原因
                                   
                                存在“三不”党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从党员个人方面看:一是企业破产改制后,部分党员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发挥作用的舞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党性观念淡化,宗旨观念弱化,成了名副其实的“三不”党员。二是企业破产、改制后,企业党员一夜之间由“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不平衡,普遍存在“雇员”心态,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三是部分离退休党员认为既然已经退休了,政治上已没有什么发展,对党员身份满不在乎。从组织方面看:一是无人管。①大部分企业破产、改制后,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最大问题,原企业党组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保证“买断金”的到位、职工的稳定,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②有的职工党员因工作不稳定、接转组织关系手续又较为繁琐,干脆不转组织关系或将组织关系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成了所谓的“隐性党员”、“口袋党员”。③社区由于人员、经费、场地很紧张,一下子要转入过多的党员,承载力也十分有限。以上三点原因造成了“三不”党员管。二是无法管。“三不”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对党组织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在生活上面临较大的经济困难,在活动空间上又较为分散,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面临很大困难,在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保障上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三是无力管。由于“三不”党员的存在与改革有一定的联系,各级党组织在对他们的处理上都过于宽松,处置力度不够大,导致“三不”党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二、加强对“三不”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
                                因地制宜,合理理顺“三不”党员的组织关系,解决“三不”党员无人管的问题。一是创新手段,探索接转组织关系的新途径。要进一步简化组织关系对接程序,大力推行“一站式”对接。在接转形式上,党员比较集中的,可采取整体接转等形式。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推行“温情对接”,转出单位、接收单位要进行走访谈心,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增加投入,不断增强社区的承载能力。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强社区的承载能力,尽量在活动经费、时间、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作为社区本身来讲,一方面要克服困难,为党员服好务,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上级精神,降低“门槛”。三是健全制度,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回执制度,防止党员的组织关系“挂空”,确保每个党员都能纳入党的一个组织的教育之中。对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推诿扯皮、无故拒转拒接的党组织和党员,上级党组织要及时进行纠正,对拒不纠正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2、因人施教,切实加强“三不”党员的教育转化,解决“三不”党员无法管的问题。一是结对教育帮。对“三不”党员分别落实由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所在股室负责人和一名最要好的党员朋友结对帮带,采取讲上级要求、讲负面影响、讲党员标准、学先进典型的“三讲一学”办法,帮助、教育帮带对象,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行动上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二是典型引路带。采取层层评选表彰本单位的优秀党员,请身边的典型作先进事迹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用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教育帮助“三不”党员,鞭策后进,促进转化。三是人文关怀促。针对“三不”中下岗职工、外出流动党员多、家庭条件差、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组织情”走访慰问活动。由单位主要领导上门走访慰问、交心谈心、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使这些“三不”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内心上主动接受教育转化。
                                3、敞开出口,不断加大“三不”党员的处置力度,解决“三不党员”无力管的问题。一是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在理顺关系、教育转化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重新对党员状况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对存在“三不”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党员、原因及起始时间,一一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二是尊重权利,清理队伍。对于那些缺乏革命意志、对共产主义事业丧失信心、消极落后、个人主义膨胀、不愿接受党的监督和纪律约束的“三不”党员,本人明确提出退党要求的,应当尊重党员权利,及时作出批准退党的处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规范程序,严肃处置。结合一年一度的“双评”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组织“三不”党员认真对照《党章》和“三个代表”要求展开民主评议;②由党支部派员与本人接触、谈话,进一步了解情况;③支委会拿出处置方案,报党委预审后交支部大会表决;④宣布处理决定;⑤材料归档,并报组织部备案。在处置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既动真碰硬,又慎重出手,避免形成“冤假错案”,留下“后遗症”。除对组织因素、老弱病残、下岗失业生活没有着落、以及失去联系四种原因造成“三不”的党员暂缓处置外,对其余的“三不”对象,一律予以严肃处置。 相关热词搜索: 党员 调研报告 三不 现象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