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五官齐上阵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21-09-06 00:20:06 浏览数:

  1 五官齐上阵

 润物细无声

  ——初探数学高效课堂 唐朝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的境界很象是我们对学生知识传授时所追求的境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关注个体差异,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使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知识的获得也会是“润物细无声”的必然结果,也会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一、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 使学生敢想 ,做到心到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更是学生。但是,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教师教的对象 ,处于消极的客体地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大胆猜想。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做”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缺乏想象。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的问题,如根据旅行社规定的对学生、教师优惠条件,找出最合适的旅行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从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解释,例如一题多解也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解放头脑,摆脱精神的束缚,使学生能想的更多,能想得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2 二、

 构建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问 、敢说,做到口到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质疑,质疑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因为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要容许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以不想,见人之所以不见,敢于产生疑问,也就是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也才能够愿说、敢说、会说。

 三、

 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做到手到 不要以为动手操作实验是物理、化学的学科专长,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要让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再产生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例如,在解决例题这一环节时,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清楚题目后,尽可能放手学生去做,不怕他们出错,出错正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学习新知识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发现。如让他们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如在学习

  3 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长度不等的木棍拼三角形,教师给一些长度不等的线段画三角形让他们在拼和画的过程中发现能组成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线段的特点,并总结出相关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另外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去搜集、摘取、调查一些问题 四、 学会倾听,这样才能保证说者“掷地有声”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时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针对某一问题允许学生有争议,甚至面红耳赤;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滔滔不绝。也就是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学到知识。让他们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但当学生说或是老师说,“学会倾听”是进一步说的关键,如果不能做到认真倾听,那么说自然会“言之无物”,让学生学会倾听,可采用任意抽查或问题接龙的形式,所谓问题接龙,就是一个问题可让不同的学生一起完成,例如几何证明题,学生甲说过程,显示乙和丙或更多同学说理由,或者当甲学生发表观点后,可让其它学生评价等,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同时也教给他们交流的方法。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则时,老师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跑道上,先走了 20 米,又走了 30 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相距 50 米,在东方。” 有的说:“相距 50 米,在西方。” 有的说:“相距 10 米,在东方。”有的说:“相距 50 米,在西方。”学生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然后我说:“谁能把自己的理由给同学们讲一讲。”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这时,老师请一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另一学生画示意图,再请其它同学评价,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学会了法则,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群体参与意识。当然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决不能当哑巴,毕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转变角色,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意味着教师不发表意见,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学生会因此产生成就感和成功感,树立

  4 学生的自信心,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情感的升华,形成良性循环,既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倾听与评价的榜样。

 数学是自然科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抽象且枯燥,对于旁观者来说,它高不可攀,索然无味,但对于奋斗者来说,却奥妙无穷,怎样使学生从索然无味到奥妙无穷,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能让学生五官齐上阵,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获得就会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潜心于过程的追求时,结果的获得就会成“水到渠成”的事情,当高效课堂的呼声鹊起时,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的五官动起来,“高效”的目的也会“润物细无声”的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上阵 无声 五官齐